說來也算好彩,除了是在醫院出世,一直都不需要「享」用醫院服務。但是今年7月,終於由於患了甲型流行性感冒而住了政府醫院幾天。
流感本來也不需入院,而其實我先前亦有看私家醫生,但我的病情太大起伏,以為快痊癒時又突然再發高燒(近40℃),結果我在凌晨被送了入急症室。可能我真是很「病」,(當時血壓亦很低!)在急症室立即便有醫生處理,先為我吊了1.5公升的鹽水,便將我留醫處理。
這我便開始使用第一次的住院服務。我們的公共醫療團隊,一直以專業著名,所以我是絕不會擔心我的療程。但是當我以第一身參與其中過程,其實又有不同角度的體驗!
以上是我在病榻想像出來的三角關係:
〔一〕服務提供者,即醫/護人員。正如我先前說,我毫無疑問香港的醫務和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,事實上,由於我見到他/她們忙碌工作之時,仍抱有那份專業精神,真叫人尊敬!專業是指除了適切的程序外,那份服務態度(尤其部份人員)真叫人讚賞!但說起程序,有兩項我特別感受深。第一是詢問姓名:這幾天我己被醫護人員詢問過我自己的姓名不知多少遍,這原意是防止由於身份錯誤的醫療事故,但我見不少老病人好辛苦才說出自己的名字,(不過這也可能要對他們好,要他們多乘機說說話。)第二是我多次被問過我有否對藥物敏感。坦白講,我相信除了少部份市民因偶然而知悉外,其餘都和我一樣,是不知道有無的。所以我在答這「是非題」上答了「不知道」。這條問題除了提供資料幫助療程外,也是一個蘊含的Liability Disclaimer,所以問題如可由「有否」改為「知不知」,對病者的心理也有不少幫助哩!
〔二〕營運機構。這裡是指醫院管理層,他們的挑戰是一方面要減少醫療事故,而另一方面要降低開支,而這兩者似乎互相抗衡。在降低醫療開支上,我見到很外改變:工作外判,例如膳食,清潔。膳食方面,我雖不是全素,但有太多肉類不吃,所以我訂了素食餐單,但早餐就只是白粥一碗,連一個包也沒有,好彩我不需長期住院,否則真擔心哪有熱量和營養提供上午時間所需。清潔方面,如果大家有做家務都知道如果地面有垃圾,就要先掃走垃圾才用濕地拖拖地,但我就親眼見到在拖地後才用掃把掃地,結果地面的清潔情況可想而知。甚至有時阿姐索性將部份垃圾視而不見,這害到護士在忙碌的工作上百上加斤,要提點阿姐如何做清潔。但可能阿姐是外判工而不是直屬醫院,所以阿姐也有點愛理不理。在控制開支方面我又見到工種的細分化。N年前通常我們在病房只見到醫生,護士和清潔的阿姐,現在除了清潔被外判了外,還似乎多了是de-load醫生和護士但又似乎幫不了太多的其他工種,如專做行政的病房經理(坦白講我真不知這職位做甚麼,但覺得似乎比較清閒),專度血壓的、專收化驗品、專收集「鴨仔」(即尿壺)等等,所以就算一些老人家就算成功攔截了這些人員要求幫助,但可能仍因Out-of-scope而不得要領。
〔三〕服務使用者。最後要講的當然就是病人。顧客要求「價」廉「物」美:價在香港的公共醫療系統中,到現在還算廉(以後就未必);「物」(即醫療水平)仍非常「美」。但醫療始終是人為服務,要以客為本(Customer Oriented),這裡還可以做得好些。好似病人其中會考慮到的就是時間。無錯,任何服務都需要時間,但以外出用膳為例,如果張菜單用了三個鐘才由樓面去到廚房,就算廚師只用5分鐘弄好菜色,客人也飢腸轆轆。同樣在醫院裡有很多不必要的樽頸位,例如醫生需要一化驗,過程可能如下(我猜想出來罷了):
(1)醫生通知護士(2)護士通知助理提供器皿(3)病人留低樣本(4)助理收取樣本(5)在化驗室關門前送到樣本時(6)化驗(7)化驗報告送回病房(8)化驗報告放入病人檔案(9)醫生分析報告和決定下一步療程。
這裡最重要的當然是(6)化驗,就算它真是需要N日也無可厚非,不過我就差些見過其他一些步驟的延誤而令到病人需住院多一兩天。
區區住院兩三天便這麼多囉嗦,連自己也覺有點不該!但是我真是有一份感恩之心,
感恩於香港還好的醫療制度,感恩於醫護人員的專業服務。